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News Center

单根垂直燃烧试验

发表日期:2023-10-12 15:44:43   浏览次数:

1  前言

电线电缆的单根垂直燃烧试验,在实际测试时,其结果的不确定性,往往能让人瞠目结舌同一个人对同样样品在同一试验装置上的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甚至可达95%以上,结果在非常好和全部烧光之间徘徊。所以其结果很容易让很多研发人员及材料供应商陷入情绪崩溃,不知所措之中

 

同时,对于有经验的试验人员,总能很轻易地通过对设备参数的细微调整,从而让试验顺利通过让来自各方的审查、监造代表们见证到优异的检测结果的诞生,从而得到令人满意的见证/审查报告

 

鉴于单根垂直燃烧试验,已经相当于常用电线电缆的基本要求,所以基本上也成为了各家电缆制造企业实验室的标准配置。截止2021年12月中旬,国内也已经有65家实验室通过该项目的CNAS认可。同时各地的质检部门,建筑领域的实验室也参与了房地产用建筑用布电线的检测。各试验室的相关试验人员对于该试验标准的认识不够充分,一些试验装置制造商也没有完全理解该检测方法中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点,从而造成了一旦设备已经到位,并且得到所谓的有关权威机构的检定/校准证书,人员已经培训到位,就自认为检测结果是可靠的。殊不知,还有不少相关的因素已经被遗漏了,检测结果的离散性非常大。


    而线缆企业也经常会收到莫名其妙的不合格检测报告,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所以特整理了本文,供大家参考和交流共进,以期能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改善目前的这种状况。



2  试验方法标准

常用的电线电缆的单根垂直燃烧试验,一般指《GB/T 18380.12-2008/IEC 60332-1-2:2004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 12 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 》。

对于小规格(总截面小于0.5mm2)的电线电缆,因为导体在试验结束前容易被融化,所以另有专门的标准规定。由于其使用场景的特殊性,并不常见。所以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详述。

对于比较苛刻的美国UL的VW-1试验方法,也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详述。


3  试验的判定依据

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中推荐了性能要求:

      对特定型号或种类的电线电缆的性能要求应在相关电缆产品标准中单独的规定。在没有给定的性能要求时,至少要满足如下要求

--上支架下缘和炭化部分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大于 50 mm,则电线电缆通过本试验。

--另外,如果燃烧向下延伸至距离上支架的下缘大于540 mm 时。应判为不合格并作记录。

     -- 如果试验不合格,则应再进行两次试验如果两次试验结果均通过,则应认为该电线电缆通过本试验。

吐槽一句:目前已经有第三方独立实验室,将此两次试验作为重要的创收任务和收入来源,也让企业不堪其扰


4  相关的标准

GB/T 18380.12-2008标准中引用了《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 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 第 11 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 试验装置》的标准。

GB/T 18380.11-2008第4.3条引燃源中规定了引燃源应符合GB/T 5169.14-2007的规定,该标准提供了对试验火焰进行认可的方法。

根据上述两份标准,上海电缆研究所组织起草了《JB/T 4278.5-2011 橡皮塑料电线电缆试验仪器设备检定方法》。但是对GB/T 5169.14-2007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没有全部引入。而GB/T 5169.14-2007等同采用了IEC 60695-11-2:2003版本。

为了减少检测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IEC 60332和GB/T 5169.14都分别对其进行了修订。目前其有效的版本分别为:《IEC 60332-1-1:2015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Part 1-1: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propagation for a single insulated wire or cable-Apparatus 》、《IEC 60332-1-2:2015 Tests on electric and optical fibre cables under fire conditions--Part 1-2: test for vertical flame propagation for a single insulated wire or cable-Procedure for 1kW pre-mixed flame》、《GB/T 5169.14-2017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第14部分:试验火焰1kW标称预混合型火焰 设备、确认试验方法和导则》。

所以为了得到比较一致的结果,试验人员应当关注这些修订时的补充内容。虽然标准中引用的标准是带有年份号的。


5 试验装置的验证

由于目前国内很多所谓的技术专家/审核人员对实验装置的计量验证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只需要检定证书/校准报告就可以了。而我国的相关质量监管机构有对检定/校准有一些特殊的适用范围要求,从而导致了试验装置验证项目及内容的缺失,设备未能得到全面的验证和评估。这些将是检测结果偏离的最大原因

事实上为了避免这些认识的误区而造成试验结果的不可靠,无论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还是CNAS都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对“检定”一词的翻译回归到其本源“验证”。并要求其在安装后或重大维修后应测试关键的操作功能,以及安全功能,投入使用前或按预定间隔期应实施测试应用指标和持续的性能测试。大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验证,而不是简单的“检定证书或校准报告”

本文将对这些可能造成偏离的因素,按国际通用的试验装置验证方法,逐个分析并介绍。


5.1 试验箱

5.1.1 GB/T 18380.11-2008中的试验箱要求

     GB/T 18380.11-20084.4条规定了:

     金属罩和引燃源应被放置在一个合适的箱子中,试验期间不通风,但可配备能除去燃烧时释出有害气体的装置。试验箱温度应保持在(23±10)℃。

   注1∶如果要求所用的标准通风柜做到不通风,那么一定是配备了能单独控制的排气扇,并且处在"关闭"的情况下。有些通风柜可能没有配备这样的装置。

注 2∶如果使用通风柜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做试验,推荐采取如下安全措施∶

a) 关闭排气扇,封闭出口;

b) 拉下通风柜的前门,留下足以操作喷灯到位的一条缝隙;

c) 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d) 试验期间不要移动通风柜的门;

e) 试验结束时,在打开门之前应充分排空通风柜。

     这里有几个要点需要说明。上述除了说明实验箱这一物体以外,还提到了一些操作规定。而这些隐藏在装置要求中的条款往往很容易被实验人员所忽略

第一:需要合适的箱子。但是对于箱体的体积从哪些方面考虑是合适的,这里并没有说明

第二:明确试验时不能有通风。因为通风或者移动通风柜的门都将会引起检测结果的明显变化。在无卤电线电缆的单根垂直燃烧试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喷灯灭火后,还剩下微弱的火焰。而这点微弱在火焰可能会在移动柜门的时候直接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风的进入而直接被熄灭,或者因为突然的氧气增加而颤颤巍巍地烧到顶部导致不合格。而排气扇的开启或顶部的开口造成烟囱效应,将直接导致产品试验结果判定为不合格。

      关于如何确定什么是合适的箱体,限于篇幅原因,将在后续的文章中继续分期介绍。


5.1.2 实验室容易忽略的地

1) 顶部有排风扇,做实验时忘了关闭

2) 顶部排风扇已经关闭,但是有无法控制的排风口,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试验时形成了烟囱效应而使试验结果变差。

3) 点火器的点火及灭火非自动控制,需要人工处理,而不得不打开通风柜门。打开瞬间引起的风扰动对火焰的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一些微弱火焰的熄灭。同时打开通风柜门后带入的氧气也会加剧燃烧的过程,样品上端炭化位置会上移。(所以一般选用上下推拉的方式较为适宜,尽量减少开关试验箱门引起的风扰动

4) 试验箱的内表面的颜色与火焰的蓝色外焰很难区分,成火焰的外焰形状很难观察到。从而每次开机时未能调到可靠一致的火焰

5) 试验箱体积过小,对于大电缆连续烧多分钟的时候,造成燃烧时氧气不充足,从而导致检测结果偏好。

6) 没有单独的试验箱,金属罩直接面对外面开放空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6)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试验箱(GB/T 5169中称为"通风橱")门闭合状态对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是有明显提升作用的。

7) 实验室未有试验箱,而室内气流扰动,火焰飘忽不定。火焰验证结果很难保证一致性和准确性。



5.2  金属罩

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第4.2条中明确地对金属罩进行了规定。

金属罩的尺寸为高(1200±25)mm。宽(300±25)mm,深(450±25)mm,正面敞开,顶部和底部封闭。

       JB/T 4278.5-2011第3.2条也做了金属挡风罩的尺寸规定。要求与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是一致的。

而在IEC 60332-1-1:2015(相应的国家标准修订版正在送审中)第4.2条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点内容:1) 提出了该金属罩的作用:为了防止试样受到气流影响。2)金属罩的材质进行了说明:金属罩应由硬金属板构成。

正常情况下这个金属罩的尺寸和材质都能满足。也有一些实验室的这个罩子使用了耐火板。目前还没有收集到不同罩子材料可能造成检测结果的偏离的公开报道。



5.3 引燃源

5.3.1 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第4.3条中对于引燃源的规定如下:

除了使用纯度超过95%技术级丙烷进行供火,引燃源应符合GB/T 5169.14-2007的规定,该标准提供了对试验火焰进行认可的方法。

       该标准中未有对丙烷和空气的流量做一规定

5.3.2  在GB/T 5169.14-2007/IEC 60695-11-2:2003第4.1条中对燃烧器/火源装置的规定如下:

1kW标准试验火焰由下述方法产生:

——采用图A.1~图A.8所示的装置;(编者说明:8张装置图中很明确的是丙烷喷灯内径应为 (7.0±0.05)mm

——在23℃、0.1MPa的条件下以650mL/min±30mL/min的流量供给纯度不低于98%技术级丙烷气体。

——在23℃、0.1MPa的条件下以10L/min±0.5L/min的流量供给空气。应有一种测量周围空气温度和气压的装置。空气应基本无油和无水。

火焰应是对称和稳定的,并能得到第6章规定的 45s±5 s的确认试验结果。

应使用图 A.8所示的确认试验方法。(火焰确认将在后面介绍)

同时

在实验室通风橱/试验箱中测量,在柔和光线下观察,火焰的大约尺寸为;

蓝色焰心高度∶50 mm~60 mm;

总高度170 mm~190mm。

在本标准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市场上98%技术级丙烷气体并不容易得到,所以按IEC标准丙烷的纯度已经下降到了95%,其火焰的形状也必将有所改变但是如何改变成什么样的比较合适,该标准中并没有说明。

另外,该标准第4.2.5条中对于进行火焰验证用的铜块进行了规定:

完成整个机加工但未转孔的情况下,铜块直径为9mm,质量为10.00g±0.05g,如图A.7所示,应用电解韧铜Cu-ETP USN C11000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经过反复燃烧后发生氧化,所以是易耗品,需要经常更换。而这种直接将铜块与热电偶相连的售卖的产品,无论其材质还是质量很难确定其是否符合要求。何况还需要年度的铜块计量报告,在CNAS实验室评审的时候,经常会让人提出质疑,甚至开出不符合项。

吐槽:1)标准编制的时候,很多编写者没有检验检测认证方面的经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对类似文字的描述方式有所关注

2)这里的关键点其实只有两个:a 保证火焰接触面的结构和尺寸,b 保证铜材的热容)

众所周知,火焰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差异将达数百℃,所以在标准第5.6条中规定了测定铜块与喷灯口的位置。即铜块正对喷灯口,且其端面间距离为(95±1)mm



5.3.3  JB/T 4278.5-2011

JB/T 4278.5-2011直接搬用了GB/T 5169.14-2007/IEC 60695-11-2:2003中的部分要求,针对引燃源进行了如下的规定:

3.5条:丙烷喷灯内径应为 (7.0±0.1)mm。(编者注:不知道什么原因,抄 GB/T 5169.14-2007/IEC 60695-11-2:2003时,将其内径从 (7.0±0.05)mm改成了 (7.0±0.1)mm。内径偏差的变大也就意味着火焰形状也会有相应的偏差。标准中并没有体现对这种偏差的容忍,而实际检测过程中也会时常干扰到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差异)

第3.6条:丙烷喷灯产生的燃烧火焰的蓝色内椎体高度应为 (55±5)mm,外焰高度应为 (180±10)mm。(编者注:不知道什么原因,丙烷纯度从98%降到95%时如何能保持火焰高度不变的,何况实际中,丙烷纯度中的95%亦很难保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不得不考虑将喷灯的燃烧热值作为底线。

第3.7条:火焰强度要求:应能在(45±5)s内能将测定铜块的温度从(100±2)℃上升到(700±3)℃。

同时标准第4.5条中对测定铜块做了规定:用铠装外径为0.5mm的 K型热电偶嵌入重量为 (10.00±0.05)g、直径为 9mm的纯铜块中的测试温度元件,可长时间运行在1050℃以上。

同时,在本标准中,干脆就没有提丙烷纯度、丙烷的流量和空气流量。而在引用验证要求时,却只引用了部分GB/T 5169.14-2007/IEC 60695-11-2:2003的要求,且又放宽了个别指标。

所以一言以蔽之,JB/T 4278.5-2011在整合GB/T 5169.14-2007/IEC 60695-11-2:2003和GB/T 18380.11-2008/IEC60332-1-1:2004过程中明显地未有仔细核对其中的区别。一旦丙烷纯度下降,或者喷口的尺寸不对,火焰形状就不能满足要求。这将直接造成后续的火焰验证难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所以在选择4278.1的计量报告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

关于火焰验证的细节和注意事项,限于篇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单独介绍。



5.3.4 GB/T 18380.12-2008/IEC60332-1-2:2004


GB/T 18380.12-2008/IEC 60332-1-2:2004 的附录B(资料性附录)推荐的燃气和空气流量,对丙烷和空气做了如下规定:

1kW标准火焰燃气和空气的流量应为:

——在23℃、0.1MPa的条件下以(650±30)mL/min的流量供给纯度超过95%的技术级丙烷气体。

       ——在23℃、0.1MPa的条件下以(10±0.5)L/min的流量供给空气


5.3.5 GB/T 5169.14-2017/IEC 60095-11-2:2013

    GB/T 5169.14-2017/IEC 60095-11-2:2013在充分考虑各国各地的丙烷质量水平后,对相关规定做了一些调整。对丙烷纯度和流量、火焰高度、火焰验证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A  丙烷纯度和流量

GB/T 5169.14-2017/IEC 60095-11-2:2013在在4.1要求条款中规定了丙烷气体纯度不低于95%

   在第5条 试验火焰的产生 这一条款中规定了丙烷和空气的流量:

点燃气体,并将燃气和空气流量调节到下列值∶ 

丙烷的体积流量应在23℃、0.1MPa的条件下测得为650 mL/min±10 mL/min。空气的体积流量应在23℃、0.1MPa的条件下测得为10.0 L/min±0.3L/min

∶这些体积流量相当于丙烷(23℃、0.1MPa的条件下密度为1.821 g/L时)的质量流量为1.184 g/min±0.018 g/min

空气(23℃、0.1MPa的条件下密度为1.1764 g/L时)的质量流量为11.64 g/min±0.35 g/min。

检验时火焰应是稳定且对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有些考究一点的设备已经采用了质量流量计。但是设备商还是按原有习惯显示为体积流量的方式。这里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特意给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校准实验室在给质量流量计校准的时候,是基于一定密度的气体而进行的。然后在报告中也体现的是体积流量示值误差。(编者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然后实际上校准实验室的气体密度和燃烧试验室所使用的气体的纯度和密度是不一样的。目前并没有发现有人关注到这一点并做相应的系数换算。(虽然不太大,但是作为试验室而言仍不要放过无处不在的几个百分点的差异,不然等累计了好几次的几个百分点,检测结果就差之千里了)

     其次,质量流量计在安装的时候,往往会忘了这个不同流量计的密度换算,还有校准后偏差的修正

      更有甚者,流量计本身并没有校准过(都送第三方校准并不现实),但是企业试验室也并没有相应的检测和标定(这个在国内,时常会发生。吐槽,编者曾经为了一个测量装置,找了n家企业寻求标定的可能,结果被告知他们企业内部都没有标定的设备,只负责生产和销售)。

      所以这个流量的显示值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另外,实验室也会为了追求可参观性,或者避免外行的审核专家不断地吹毛求疵,直接把显示和实际控制流量分离显示永远都是漂亮的标准值中心,多完美的设备啊

    而传统的设备,采用的是转子流量计。转子流量计一直在上下浮动,很难精确控制,而其读数又是一大灾难区。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赘述,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详细介绍。


    B 火焰高度

GB/T 5169.14-2017/IEC 60095-11-2:2013标准第6.3程序条款中火焰的总高度为(148mm~208mm),蓝色焰心高度(46mm~78mm)

  注意这才是按照95%丙烷纯度后应该有的火焰高度要求。


    C 火焰验证

GB/T 5169.14-2017/IEC 60095-11-2:2013第6.3程序条款中规定了:

等待至少5min使燃烧器条件达到稳定。

使温度/时间显示/记录装置处于运行状态,重新调整铜块下方燃烧器的位置。

测量铜块温度从100℃±5℃上升到700℃±3℃的时间。如果为46s土6s;记录下燃气与空气流量;并重复两次该步骤直到连续的3次测量均满足该时间值。每次测量后需将铜块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到50℃以下。如果其中任一次测量值不为 46 s±6 s,那么应检查该试验的各个装置部件,确保其都符合本部分的要求。

同时还在6.2条中对火焰验证的频次也做了规定:

6.2 确认试验的频率

      确认试验应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a) 当供气装置进行更换时,或试验装置重置时,或数据受到质疑时,或

      b) 如果两次使用间隔时间超过一个月,在使用试验火焰前进行;或

      c)如果两次使用间隔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则每个月进行一次

    规定这个火焰验证的频率基于如下考虑:

        1)  供气装置更换时,丙烷纯度可能会有变化,从而导致燃烧热值的差异;或者其他空气的管路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2)  后面将介绍到空气管路中的水和油将会污染流量计,从而造成流量计的失准。

        编者注:有些实验室的空气储罐体积不够大,或者与其它试验装置甚至生产设备公用一个储气装置,造成罐内的气压极不稳定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火焰验证时间。

         关于火焰验证的方法、热电偶的选择、如何计时等等以及应当注意的事项,限于偏于原因,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单独介绍。


5.4 空气源--空气罐中的水和油

        前面介绍到了流量计的一些事情。

        本条另外还特别对空气流量计做一点补充。

        一般实验室的空气,都来自于空压机,而非像丙烷那样来自于外购的一定纯度的技术级丙烷气体。而通过空压机压缩在储气罐里的空气含有水份和油。

        而这些含有水和油的空气通过流量计的时候,很快就污染流量计并使其失准,有就是说通过流量计的流量与显示流量会有比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结果的差异。

        这个失准的过程是与试验的频次有关,有的一个季度就完全不对了,也有的可能一年后才会被发现。也和操作习惯有关(试验前需要检查压缩空气储罐,并排放冷凝水,哪怕是自动排水器,也要确保其是正常运行排放的,避免过量的水带入流量计中)。

        每个季度送外进行流量计校准显然不合适,比较方便可靠的方式是通过火焰验证来确定火焰的热值和形状

        另外,送外检定/校准合格的流量计,安装到位置后,所显示的数据并不一定能提供显示的数据。这是因为流量计的示值是极容易受到安装条件的影响,也就是气流的状态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燃烧试验的时候,需要反复进行火焰验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控制在某一参数的系统,最重要的是控制的这个点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而不是能否提供一张外部所谓的报告。


5.5 设备的其它结构尺寸

         如GB/T 18380.11-2003、IEC 60332-1-1:2015和JB/T 4278.5-2011标准中所规定的,同时还需要对两夹具之间的距离、下夹具底端距金属挡风罩内底板的距离、蓝色内椎体的尖端与试样表面的接触点与水平的上下支架下缘的距离、灯管与夹具轴线的夹角等。

         这些内容,几个标准之间并无差异。检查也比较容易,这里不再赘述。 



6 火焰的移出

        在GB/T 18380.12-2008/IEC60332-1-2:2004第5.4.2条中规定了供火时间后,特别加了一行内容:

完成规定时间的供火后,将喷灯移开并熄灭喷灯火焰

        此句话,在IEC 60332-1-2:2015的第5.4.2条中仍然保持。新版的国家审批稿(等同采用IEC该标准)中也有同样有此规定。

这句话,也很容易被试验人员所遗忘或忽略。

        目前很多试验装置都是带有自动点火和灭火功能的。

        因考虑到安全因素,避免回火产生的爆炸,设备厂商在设计自动熄火装置的时候,都会先关闭空气,然后再关闭丙烷的方式。而这样的设计,如果设备供应商没有经验的话,可能造成熄火不干脆,甚至在熄火前有一个短暂爆发性的一团异常绵软的火焰,而这团爆发性的绵软的火焰,往往或造成电线电缆尤其是无卤低烟产品燃烧状态的一个重大转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火焰,试验可以很顺利地通过,而有了这团火焰,可能会造成线缆表面的火焰得以持续微弱地蔓延,一直烧到上支架附近,而被判为不合格。

        所以,在测试时,是需要人工或自动方法将均匀一致的火焰移开,然后熄灭。

        然而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了:试验箱不是关闭的的么?如何人工移开。这个返回到试验箱里面的一个细节了。

        如果这个移开不能自动的话,只能采用人工方式。那么必须为人工方式预留一个操作空间。

        也就是说为什么前面说,建议采用上下推拉方式,在底部预留操作空间,避免大开大合地开试验箱,造成的空气扰流而导致结果的偏离。

        试验结果的区别可以通过一个案例的数据来说明:


自动

关火

手工移出火焰

试验箱

开放状态

手工移开火焰

试验箱

半闭合状态*a

上支架下缘和碳化部分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实测值(应大于50mm)

0~421

335~407

401~422

距离实测值的平均值,mm

196

366

408

距离实测值的标准偏差,mm

172

29

10

距离实测值的变异系数,mm

88%

7.8%

2.4%

说明:a  半闭合状态指底部留小缝可供移出操作。

           b  限于保密原则,本文不公开实验室的名称和试验人员的名字。

           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试验箱闭合状态用手工移开喷灯的方式可以明显地提升燃烧结果的可重复性。        



7  供火时间

        关于供火时间,测试标准中有详细的说明。按试验的外径分别进行了60/120/240/480s的分档规定。并无特别之处。

        不过对于非圆形电缆的外径,需要进行折算成等效外径。这个等效方式,是有说明的。GB/T 18380.12-2008/IEC60332-1-2:2004第5.4.2条中的说明为:

 a 对非圆形电缆(例如扁形结构)进行试验,应测量电缆周长并换算成等效直径,如像电缆是圆的那样。

 b 对于长短轴之比大于17:1的扁电缆,供火时间仍在考虑中

        而在IEC 60331-1-2:2015(相应国标正在审批中)的第5.4.2条中,将上述两条合并,并更加具体化了:

 a 长短轴之比小于3的非圆形电缆或光缆,其外径(D)为短轴标称值。长短轴之比为3~16的非圆形电缆或光缆,其外径(D)为长短轴之和除以3.14(π)。长短轴之比大于16的非圆形电缆或光缆,其产品标准中应提供试验条件,如果产品标准中没有提供,应由制造商和买方协商解决

      此处特别也提醒电缆研发人员,在开发长短轴之比大于16的非圆形电缆或光缆时,请记得加入这个条件


8 结尾

        看了洋洋晒晒这么多文字,一言以蔽之,单根燃烧试验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里面的导致测试结果偏离的因素还是有很多的。除了试验箱、金属罩、引燃源、空气源、设备结构尺寸;还有不少操作上的细节。

         如果对其中的细节没看透,或者对于盘根错节的标准没有理清,或者没有仔细核查相关要点,那么其试验结果将可能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甚至会极大地误导了产品研发/验货/市场监督等工作。



作者:陈慧娟
来源:电缆趣事